当火遍全网的《上新了·故宫》的创意指导、热血国漫《刺客伍六七》的前幕后运营者、卡通IP主创人、博物馆创始人与珠宝设计师齐聚一堂。思想的碰撞与跨行业的交流,会碰撞出怎样精彩的火花?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文化创意的魅力吧!
拉开帷幕
4月17日,昆山杜克大学创新创业中心成功举办了2021年春季创新峰: 影响力·文化创新。
受邀的六位嘉宾分别来自博物馆、网络游戏、卡通形象、动漫、珠宝设计等领域,嘉宾们在当天的活动中不仅分享了他们关于文化,创意与创新创业的观点,更与参会的同学们深入交流,一起探索如何将文化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影响力的方法。
昆山杜克大学学术事务副校长斯科特.麦凯克恩致辞
在当天的开场致词中,昆山杜克大学学术事务副校长斯科特.麦凯克恩(Scott MacEachern)首先对到场嘉宾与师生表示欢迎。Scott结合了自己的人类学研究经历,以 “人类历史上的创新”为印,由古代人类对石头处理方式的发展脉络阐释了人类学与设计创新的联系。
故宫文创 VS. 欧美文创
第一位演讲嘉宾是《上新了.故宫》的创意指导、同济大学创意学院客座教授杨威杰老师。他将自己演讲的主题聚焦在了故宫与欧美文创思维及产品的比较。
《上新了.故宫》的创意指导、同济大学创意学院客座教授杨威杰
杨老师首先介绍了自己对文创的定义——“文创就是创造一件打动人心的文化产品。”他向参会的同学们介绍了自己参与设计的文创类节目-《上新了故宫》是如何将明星的流量与故宫IP相结合,从而吸引人群对历史文化IP的兴趣。他风趣幽默的阐释了“中国人的皇帝梦”这一文化背景在故宫文创的传播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并解释“所有文创爆款成功的基础是IP在消费者的心理感受”这一观点。此外,杨威杰老师提出相较于中国目前主要针对年轻人的文创产品,欧美的文创产品是更加生活化的针对全年龄段的产品,中国的文创发展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会继续向获得更广泛的受众的方向发展。
本土文创的n+1种可能
随后,得米得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周掌柜讲述了自己在做文创类设计过程中的故事和心得。
得米得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周掌柜
周掌柜提出了“文创的n+1种可能性” ,例如,好的文创产品让可以让博物馆更加亲民,可以让销量坐火箭,可以让企业形象得到传播,可以让IP得到更好的推广,更可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归生活。在周掌柜看来,做文创就是要做有幸福感和使命感的设计,而这也正是周掌柜在自己的设计中所实践的。他所原创的飞鸿猫、UNI FAMILY、 HUULOO等卡通IP都在表达他在做好设计的过程中体验到的幸福感和使命感。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此次峰会,周掌柜还结合DKU的校徽,专门设计了一件文化衫,这也正是印证周掌柜所说的,设计就是他的全部,设计之与他不是工作而是生活,他的每一件设计都是他对生活的记录,对情怀的记录。
用文化设计“石头”——从石头到珠宝
峰会上半场的最后一位嘉宾是北京师范大学设计学院讲师,拥有个人珠宝品牌JANE CHEN Jewels的陈君倩老师。她的演讲的主题是珠宝首饰设计中的文化力量。
北京师范大学设计学院讲师、JANE CHEN Jewels创始人陈君倩
陈君倩老师强调了在文明之初珠宝的创造性和传承性,对应了Scott校长在开场致词中提到的古时人类的饰物。陈老师通过列举人们对石头的开发,说明了人类在创造方面的智慧。在文明发展过程中,陈老师又提出精神和文明上的共鸣,也就是传播性与融合性。曾经珠宝存在的意义是为了权贵彰显自己的地位,而在资本主义萌芽后,个人化的艺术逐渐崭露头角,个人赋予珠宝的意义开始超过材质本身的价值。此外,针对珠宝品牌的时代性,陈老师以卡地亚,潮宏基等品牌向我们说明了,当下的珠宝设计需要与特定的故事或文化背景结合才能更好的走向大众并获得市场。她认为,当今的珠宝设计已经成为了人们满足精神需求的一种重要载体。
专题讨论与问答环节
在三位老师的演讲结束后,我们迎来了峰会上半场的panel环节。参会的同学们积极向三位老师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如何寻找设计的灵感,中国文创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以及如何平衡作品本身质量与商业营销的关系。三位老师都给出了他们精彩的回答。
周掌柜分享了一下自己平时记录灵感的小tips,比如他会随身携带记录金句的笔记本,睡觉时也会把笔记本放在枕边而不错过梦中的灵光一现。生活中注重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更是必不可少的发现灵感的重要方法。
对于中国未来文创的发展,杨威杰老师认为在商业模式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消费者在文化欣赏层面和消费习惯上都会越来越接近,虽然目前国内的文创消费还比较小众,但这个发展是相互的,中国与欧美的文创发展会越来越趋同,会逐渐涵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于营销,陈君倩老师谈及了自己的看法,首先这取决于品牌对设计的定位,当下设计师在设计之前都会对设计品有定位,是为了快销还是为了树立品牌形象。产品的定位会很大程度上改变设计本身和营销在设计师心中所占的比重。
其次,艺术和设计是不同的。艺术是个人行为,而设计不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产生消费,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然需要商业上的营销。这是一种商业的逻辑,是人类发展过程的一个步骤。
艺术展中的文化生命
峰会下半场的开场嘉宾是MUSEu&m工作室、联合创作空间“移动的头脑博物馆”创始人Lulu。LuLu针对如何重新定义空间的价值与内涵?什么是策展人的使命?新时代跨界的意义与挑战有哪些?这几个问题详细阐述了她的创业历程以及她对空间,策展的独到理解。
MUSEu&m、“移动的头脑博物馆”创始人Lulu
Lulu首先归纳了策展人的三项任务:处理空间的位置,考虑人在空间中的活动以及帮艺术家找到在艺术史中的位置。前两项任务需要考虑艺术展中的自然元素(如风的流动,阳光的角度),人在观展时的生命体验,展品与观展人的互动。在Lulu看来,第三项任务的难度远超前两项任务,达成第三项任务也成为了Lulu作为策展人的一项目标。在Lulu对艺术的理解中,人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她认为“人是艺术设计的原始动力,因此,策展人的终极追求当是在艺术展中找到自己的生命位置。” 在讲到”移动的头脑博物馆”时,LuLu提到作为一个用于承装不同艺术展的容器,“移动博物馆”的核心理念在于用艺术和设计为空间赋能。在提及当代城市中的空间问题时,Lulu认为“都市中的多数闲置空间都具有改造为艺术空间的可能性。”
文化影响下的漫画发展
著名国漫《刺客五六七》与《纳米核心》的前运营总监吴晓栋老师幽默风趣的开始了峰会的最后一场演讲。吴晓栋老师的演讲主要围绕着国漫在发展过程中的机遇与挑战。
《刺客五六七》与《纳米核心》的前运营总监吴晓栋
首先,他为观众明晰了IP的定义。在对中国动画产业进展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后,晓栋老师列举了几部在中国动画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品,比如第一个做出高质量配音配乐的《星游记》,第一个将搞笑恶搞风带入动漫的《十万个冷笑话》。他还地介绍了自己曾参与运营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漫《刺客五六七》和《纳米核心》。《刺客五六七》代表着方言配音的成功崛起,《纳米核心》则开创了将游戏资本引入动画的先河。吴晓栋老师在演讲的末尾强调了,无论是动漫还是游戏,它们的发展都是日新月异的,如果我们真的要迈入这个领域,我们就必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与动漫一同成长。
专题讨论与问答环节
当进入到峰会的尾声,我们迎来了第二场panel discussion。针对峰会下半场的内容,同学们又有了新的问题。策展人是否必须要经过专业的培训,普通人可以完成相关的活动吗?国漫如何在日本动画中突围?
LuLu老师首先肯定了非专业策展人也是可以做策展相关的活动的。她认为在决定能不能做一件事的时候,兴趣和天赋至关重要,只要你对某件事充满兴趣,都是可以去尝试的,不要在做事情之前先去否定自己。此外,关于兴趣LuLu老师还提出了“只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就不会老”这一的观点。而对于国漫,晓栋老师从技术与内容两方面做出了深刻的阐述。技术上,中国现阶段的动画软件与游戏引擎与日漫和美漫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而中国高校动画专业与动画市场的脱节会加大这一差距。内容上,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既是财富也是束缚。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出圈,收获国际受众是中国动画人急需思考的问题。在他看来“中国商业动画是一个“火坑”,当代动画人需要用几十年的时间去弥补,去修缮。”
结语
文化在交流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文化的保护需要坚守与传承,同时也需要创新与创意,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基础,只有创新创意才能在新的条件下更好的实现对文化的坚守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