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倚高原,东临岷江,山水相依间,多彩繁茂的动植物在这片名为卧龙的土地栖息生长,古老生动的民歌文化也在此口口相传。来自昆山杜克大学的“自然回响”项目学生团队走入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卧龙镇,在为期两周的田野调查中收集素材,体验文化,随后探索多种叙事媒介,启动“寂静地”艺术项目,最终以播客和展览形式,向公众展现了卧龙地区独具特色的民歌文化与田野故事。
跨学科协作是“寂静地”艺术项目的独特之处。每位成员学科专长各不相同,从而为这个项目带来观察与表达方式上的多元视角与跨学科技能的融合应用。项目负责人陈卓远就读于人类学专业,引领团队并做战略决策;数字设计师林菁阳就读于计算机与设计下的计算机科学,负责参与平面设计与数据处理。来自同专业公共政策方向的周寒阳担任播客主理人,策划播客与数据分析;意向学习全球健康的袁蕙荞担任社交媒体负责人,负责项目创意和宣传。来自媒体艺术专业的曾钰婷作为策展人,在田野调查结束后进行艺术方面创作与分析。来自计算机科学的张博晏和环境科学的王睿康作为技术支持,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实现艺术想法落地,帮助项目克服技术难关。
对于前往卧龙实地考察的组员而言,田野调查是令人期待的全新体验,但同样也是舒适圈之外令人忐忑的挑战。田野调查强调调查者的亲身经历记录与自下而上的调查方式,这意味着与当地居民的大量交流。对于四位“i人”而言,她们或多或少会担忧自己与陌生对象的沟通,害怕难以展开交流、达成共鸣或融入群体,从而影响采访与认知的全面性。走入田野前她们做了充足的准备,查阅民歌与媒体相关资料,学习音视频采集,研究当地自然与人文情况,了解人类学研究精神与调查方法……来到卧龙后,她们依照原定计划,采访当地村民、政府官员、文化与环境保护相关工作者,收集民歌音频与自然环境声音并拍摄视频。
然而新的挑战悄然浮现。整个卧龙镇三个村的居民迅速知道了这样一群“外来者”的到来,但许多居民,尤其是中老年人,在交流时往往有所保留,以对待旅客的方式给予她们笼统的回复。她们遇到了第一个田野调查的难题:真正走入田野,与调查地在短时间内形成紧密连接往往是困难的;如何介绍自己基于外来者的身份以获得对方理解认同,建立安全感与信任感,进而展开深入交流,这也是需要深思熟虑的事情。对于当地人而言,他们接触的外来者往往限于游客、政府官员;面对拥有调查目的性的陌生研究者,居民可能需要更多时间以理解其动机,也往往迁移先前对待游客的经验来进行交流,从而使调查者获得的信息与视角显得片面。
另一重挑战来自田野本身的未知性,正如她们在播客中总结的,“田野调查的步骤才是发现问题的步骤,它不完全是一个证明阶段。”开始调查前,根据项目合作企业老土提供的资料,小组成员了解到当地的人文与自然有着紧密联系,在开始调查时便带入了这个预设,以此为重心进行信息收集。然而实际调查时,她们发现在村落中很难接触到多种生物,预设中的生物多样性调查难以展开;村里很少有会唱民歌的老人,自然与民歌等人文形态的关系也已经趋向疏离。“研究学术(的主题)与真正进入田野之后面对那些普通人的生活,他们之前其实是有一个隔阂的。“已经来到田野两三天,似乎既采集不到民歌,又采集不到生物多样性数据,与预设中相去甚远的现实令组员们感到迷茫。
与一位面馆老板的交谈促使她们开始反思自己的交流模式。那天她们本想采访他的妻子,面馆老板坐在一旁吃面,突然开口,主动讲述起自己上大学的两个儿子以及许多当地医疗与教育相关的问题。没有人主动提问,但他的分享真心诚意,几无保留。“有时候反而把更多空间留给他们,让他们说想说的事情会更好一些,也能真正让我们了解到当地人在面临的问题和想解决的东西。”
带着这种感悟,他们将调查重心由“验证”转向探索与体验,继续走访或反复拜访村民,聆听他们的关切;除了生物与自然,更多地拍摄劳动工具与生活场景,譬如打霜的白菜与杀年猪的习俗……调查看似日渐偏离原定主题,但她们在村民的口口相传中逐渐深入当地的社交网络,浸入当地人的生活。她们曾被人邀请参与一场盛大的婚礼,围观村民跳锅庄舞,与素未谋面的杀年猪的人一同烤火,在一个典型的乡土社会久违地体验到人与人间的紧密连结。在这个过程越来越多人理解了她们的目的,并主动为她们介绍文化相关的信息与会唱民歌的人。她们从旅店姐姐处认识了解民歌与民俗的年轻人,经他介绍在集贸市场门口见到将“唱不动了”作为口头禅但总能唱下去的杜爷爷,经路上偶遇的范爷爷介绍找到王友德爷爷,录下了最长的一段民歌素材“打戒指”……这样看似发散的体验与探索事实上帮助了资料收集,也为她们的田野生活留下了独特的回忆。
走出田野,她们带回大量的音频、照片、视频与笔记,下一步便是确定合适的媒介加以呈现。在评估技术可行性与最终效果后,项目组成员最终采用了播客与线下展览形式,从视听两个角度尝试还原卧龙田野的实际情景,将她们此次调查的思考融入其中。这些呈现形式不只停留在资料的收集与展示。在“寂静地”的线下展览中,创新型的多媒体展览设计,比如玻璃罐天花板装置和互动式拼图装置,使观众在互动中被引导,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卧龙的民歌文化。
展厅中央“声音罐头“的设计令人尤为印象深刻,参观者用手托起一只瓶子贴近耳边,就可以听见对应着瓶内装饰、来自卧龙田野与项目团队的各种声音,鸟啼风鸣,民歌悠扬,甚至还有年猪的叫声。这样的互动体验使参观者感到身临其境,从而对文化和生态保护产生更为具体的感知和认同。名为“参与式观察”的三期播客分享了项目成员的田野经历、研究思路,邀请来自创新创业中心和合作企业老土的负责人参与讨论,在生动的故事与反思中,进一步深化受众的参与感,尝试增进学界与公众对田野研究方法、跨文化交流和文化遗产保存的理解。
该项目由最初的2023年秋季校企合作项目(U-Corp)最终发展成了2024创新孵化器(Dii)大创省级(推荐)项目。目前项目已经步入尾声。向西一千公里,卧龙镇居民的生活也许依然如常,劳作,休憩,关心民宿生意、邻里新闻、粮食与蔬菜。民歌也许越来越接近传闻与回忆,但它与许多人曾经发生的交集、引发的思考,已备份在再创作中,它背后蕴藏的历史与文化也将以新的形式得到传承。正如项目负责人陈卓远在项目结项报告中所述,“研究人员所能做的或许不是强行把古老的民歌带回现代的生活,而是保留一颗鲜活的火种,当人们想要回望自己走过的路时,让他们有歌声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