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KU校企合作创新实验室(U-Corp Lab)以前沿学科、学生兴趣和企业需求为基础,致力于建立集产、学、研三位一体的交流平台。我们的校企合作建立在多方协作中产生的创新和突破性洞察的基础上。作为一个不断迭代的动态平台,U-Corp Lab每年吸引各种组织与公司,基于双方共同的兴趣及需求来寻找和界定项目,以确保所选择的项目主题都与DKU学生的价值观、兴趣点及优势学科高度匹配。
启梦计划
本次“启梦计划”的合作伙伴——徐郢小学,位于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偏远地区,坐落于三县交界处。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学校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为了改善教育环境,校长申子飞一直积极引入帮扶教育活动,为学生们争取更多优质教育资源。今年6月,在火柴公益的牵线下,DKU后浪公益与徐郢小学达成了长期合作共识,并共同开展了CISK期末物资收集和爱心捐赠等帮扶活动,获得了双方热烈的回应。
随着酷暑逐渐消散,刚刚结束秋季招新的DKU后浪公益大家庭兴致勃勃地投入了新一轮的“启梦计划”,与徐郢小学一同策划新学期的活动。当从申子飞校长口中了解到该校英语教育资源不足以及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不高等问题,而这正好与DKU(昆山杜克大学)的英语教学环境相契合时,大家迅速达成共识,决定开展线上乡村英语公益课程,为徐郢小学的学生们点亮英语学习的希望,播下语言学习的种子。
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
“K,K,Kite…”,经过两个月的筹备,DKU后浪公益的成员们在9月15号开启了第一次线上授课。成员梁持睿,刘铭轩,詹纯熙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从字母表和自然拼读法开始教起,让徐郢小学的同学们寓教于乐、于画之中。
尽管小朋友们几乎没有英语学习基础,但心中的热情会战胜一切困难。同学们会在课前准备好纸笔跟着老师们拼写,在看到幻灯片上的常见词汇(如apple,banana)时也会积极抢答。面对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和写满好奇的脸庞,DKU后浪公益的成员们也竭尽所能地去回应他们的需求,尽可能多的给予他们帮助与鼓励,培养他们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
根据教学安排,小朋友们需要在两节课内学完26个字母。但由于年纪尚小和零基础的缘故,课堂上容易出现走神或过于活跃两种相反的状况。这可让初次体会远程教学的詹纯熙老师犯了难,好在孩子们学习的热情不减,使她在另一名成员梁持睿的协助下,顺利地从一开始的茫然进入到正确的节奏中去。“跟着我再读一遍哦,”她用耐心满满的语气引导着孩子们,以确保大多数孩子跟上课程的进度。
而对于有过支教经验的梁持睿来说,他对于乡村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于教育资源较为匮乏地区的孩子而言,我认为比起学习能力和知识素养,最重要的还是还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开阔他们的视野。” 在课堂上,他以循循善诱的语气努力调动着课堂的氛围,通过适时互动和鼓励的方式让暂时落后的孩子们重燃信心。在课程的最后,梁持睿还不忘叮嘱老师及时收发布置的课后抄写作业。同时他也很注重小朋友们的反馈情况,通过同学们真实的反馈来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式和内容,使课程更有利于孩子们巩固知识,并从中看到孩子们的每一次进步。
聆听不同的声音 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为了更好地改进后续课程,宣传部的成员姚如一对DKU后浪公益的小老师们和校方都进行了一个小小的采访,发现了许多共性问题,例如课堂纪律,课程进度等。梁持睿老师有些许感叹:“有时候,我们要求他们读单词,他们会一直不停地读,根本停不下来,” 而当场面难以控制时,便需要班主任出面帮忙维持秩序。这时远程授课的弊端也逐渐凸显:由于学校设备有限,导致收音变得异常困难,仅通过电脑沟通无法让老师们有针对性地纠正同学们的错误发音,也很难有效地维持课堂的纪律和跟读的节奏。
三年级正是孩子们充满活力和好奇心的阶段,走神、嬉戏和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也在情理之中。针对这一问题,DKU后浪公益备课组也在努力地做出相应的调整并在和对方沟通之下,对校方老师提出了一些建议:如适当插入一些动画或有趣的小游戏,以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DKU后浪公益备课组的成员们认为,只有把知识点与趣味性结合起来,才能避免课程内容对小朋友们显得过于枯燥。
课程内容的设计也会根据孩子们的学习情况不断地进行优化。由于孩子们刚刚开始接触英语学习,对字母的认识基础尚未建立牢固,所以要在短短两节课的时间内深入的学习单词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当他们面对如question , teacher等较为复杂的单词时,由于缺乏对英语构词规则的基本理解,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读音掌握不到位的问题:例如,他们可能会疑惑为什么之前学到的字母 “o” 在 “question” 中不发音,又或者当一些还没教到的后缀字母组合”tion”、”ch” 、”er”同时出现时,都会造成孩子们的困惑。若是继续通过单词的形式进行直接输入,没有对之前的知识进行整合锻炼,很难形成长期记忆。于是在和徐郢小学的沟通下,备课组打算通过音标学习和增加课前复习的方式来帮助孩子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
此外,在孩子们交上来的作业中也存在书写格式的问题,“字母a,g的手写体和打印体的字是不太一样的,我们备课的时候其实没有考虑到这个点,导致有些小朋友会在作业里写印刷体。” 成员刘铭轩在采访中提到。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区分,她在第二周上课的时候将字母和单词都用手写体的方式在幻灯片上批注演示,帮助徐郢小学的同学们更好地掌握书写规范。
“设备本身是不会改变的,那我们就只能够去适应它。”当梁持睿谈到技术问题时,他认为他们所能做的就是提前进入会议室进行测试,在课程设计上尽量减少比较复杂的互动,来降低硬件设施对课程带来的影响。
萤火虽微,愿为其芒
“我想使他们明白自己并不是被困在一个小小的环境里,他们有能力去探索和创造更好的未来。”当被问到此次支教的意义时,梁持睿想了想,这么说道。詹纯熙对这两次支教也有着相似的感触:“英语会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桥梁,去认识更多的东西从而有能力去看更广阔的世界。” 刘铭轩的体验则更加直接,她坦言虽然没有专业的教育背景,但看到孩子们与自己一同在纸上比比画画时,她收获到了深深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教育的价值不只是知识的传递和问题的解答,它更像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过程,我们的愿望是为一双双明亮的眼睛带来希望和光明。而公益教育,便是爱和善意的自发燃烧,所迸发的火花即使微小,也必然是温暖的。
当欢快的下课铃响起,同学们陆陆续续离开去上下一节课时,我们看到一个小女孩仍久久地站在屏幕前不断向我们挥手道别。这一幕深深地触动了DKU后浪公益每一个成员的心,让他们明白,正是这些稚嫩真挚的笑容,使DKU后浪公益不断行进。
以萤烛末光照亮心灵一隅,以公益之火点燃希望之光,DKU后浪公益的成员们以满腔爱意与热忱凝聚成一支公益的大手,跨越山海携起孩子们的双双小手,以心灵的温暖碰撞,在纸张上写下一个个稚嫩的字母,在梦想上点燃一个个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