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季,DKU校企合作创新实验室(U-Corp)携手毅恒挚友(PEER)启动了一项校企实践探索项目:“县级中学绿色教育创新:探索光伏能源和水净化技术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应用”。该项目历时数月,已于今年秋季圆满结项。
经过细致的前期调研和方案规划,项目团队于今年暑期在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沅陵六中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项目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实践活动,为县级中学生提供深入了解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机会,并推动学校在县级中学层面实施可持续校园改革计划。此外,项目还旨在将县级中学的可持续建设经验推广至周边村镇,以提升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探索乡村教育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
今年10月,该项目其中三位参与学生:顾奕昕、周瑞盟、万炜麟荣幸受邀在昆山杜克大学举办的杜克国际论坛(Duke International Forum,简称DIF)上展示项目成果,并与各领域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DIF论坛专注于全球新兴议题,今年的主题“重塑气候政策和绿色金融,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与项目内容高度契合。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将课堂学习与现实世界问题相结合,从而加深他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并增强其责任感。
昆山杜克大学的校企合作创新实验室项目秉承“Innovation(创新)、Academic(学术)、Impact(影响力)”的项目结果导向,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搭建实践与成长的平台。我们期望在助力学生个人成长的同时,对社会进步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真正实现教育赋能与社会责任的有机融合。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聆听三位DKU学子在U-Corp中的成长经历和收获。
参与这个项目帮助我们整个团队重新审视了如何在县镇中学的实施绿色教育这一重要的话题。何为绿色教育?我们想要带来的是什么样的绿色教育?绿色教育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课程设计与讲解中,我们融入了初高中物理、化学等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光伏发电与水质检测等原理,同时又将这些内容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学生、社区自身的成长发展相融合,搭建出一个全面创新的课程体系,不仅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更是带他们通过课堂活动、实验、团队项目演讲等环节感受环境保护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帮助他们提升各方面的素养和能力。相较于立即带领他们开展各项保护环境的行动,我们的项目最主要的目的是将全球变暖、环境危机以及保护生态的意识植入学生心中,期望以意识转变催生现实行动的方式激发同学的热情与责任感。
在课堂外,我们也探索了更多的议题,比如当地学校的性别教育模式、社区针对绿色能源的政策、课堂师生互动新动态以及和本校教师的合作分工。这次项目不仅是对绿色教育的创新,更是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去看到更多维度、领域尚存的议题。带着持续存在的议题与疑问,相信县中的学生会和我们一样,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与这个项目,我深刻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在项目的准备阶段,我们通过文献综述和线上访谈来明确目标,并起草课程提案。这一过程让我认识到,要将宏大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转化为适合中学生理解的课程内容,需要深入研究和精心设计。
在实地操作阶段,我们团队成员深入沅陵六中,与学生们一起探索光伏能源和水净化技术。这段时间里,我不仅见证了学生们对新知识的渴望和对实践操作的热情,也感受到了作为教育者在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他们探索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通过互动式教学和实验活动,学生们得以亲身体验和理解这些绿色技术,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热情。并在填补学校课程中关于可持续性的空白的同时激发学生们对环境保护和绿色能源的兴趣和责任感。
这次经历不仅仅是关于传递知识,更是关于如何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它不仅是一次教育创新的尝试,也是我们团队成员个人成长和团队协作能力的一次重要锻炼。我感到非常荣幸能够参与到这样一个有意义且具有挑战性的项目中,它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技能,也让我对教育实践的力量和影响有了更深的认识。
从行前访谈到线下授课,再到项目结束总结的当下,我对这次项目的评价始终如一:这是一段超出预期的丰厚旅程。
每次排练时,我都会想起六月初在湖南省沅陵县实施项目的那一周。正如我在幻灯片中写下的那句话所总结的那样:“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often incomplete without proper education to raise people’s awareness.”
这种领悟源自我在2021年进行的一项关于制药废水生物降解的实验。尽管实验取得了成功,但在与他人分享时,我却发现,水污染问题鲜有人关注。这一经历让我深刻意识到,仅仅谈论可持续发展是远远不够的,真正推动改变的是可持续教育。因此,在今年春天的 DKU InE U-Corp 面试中,我提出了这个想法,并与团队成员共同展开了为期三个多月的项目筹备工作,最终促成了我们在沅陵的线下项目实施。
我至今清晰地记得在沅陵的一个晚上,班上一位同学告诉我们,她回家后与父母分享了我们的课程内容,然后他们买了一个垃圾桶放在家门口;然而,她的邻居们仍旧乱扔垃圾,尽管垃圾桶距他们仅一步之遥。她感觉十分沮丧,怀疑这一切的努力是否真的有意义。第二天晨会时,我说,我一开始以为我们能够带来一些改变,但现在却感觉我们似乎什么都改变不了。我感觉我们来了一周,给了学生们某种希望,然后在希望刚刚扎根的时候却又告别这个地方。
然而,当我看到班级群里依然活跃的消息、看到学生们时不时向我们汇报自己最近做的环境友好举措,我开始相信,我们的影响远未结束。我们已经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或许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真正生根、发芽,但它已然在那里,静静等待未来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