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媚的春日周末,大渔湖畔的绿地上长满各种各样的帐篷和天幕。自然人们也不忘将自家的爱宠带来,不时亲密地抚摸,分享难得的广袤自然。
不过,在小动物们柔软的毛发之间,看不见的病毒也正伺机而发。人畜共患病对人们而言并不陌生,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狂犬病疫苗的重要性。但更多的类似病毒既不如狂犬病一般病征明显,也缺乏相应的传染病学研究。目前中国仍没有对伴侣动物系统性的疾病监测,但国外的研究已经证实,宠物间相互传染、特别是呼吸系统有关疾病并不鲜见。与其他动物共享生活空间更让被传染出现症状的概率直线上升。
与之相对的、现有的诊断手法却无法快速精确发现这些“小患者”。在瑞士的一项针对猫杯状病毒(FCV)和猫疱疹病毒(FHV-1)的研究表明,就算经过复杂的检测手段,仍只有少于一半的患病动物测试结果呈阳性。这对一些“宠”满为患的、希望控制宠物间传染的宠物医院和诊所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为兽医开发一种新的护理点测定法来测试疾病,从而快速高效的进行诊断,箭在弦上。
来自韩国的2024届分子生物学专业本科生Semin Kim(金世珉)不仅是一个“毛茸茸”爱好者,也对病毒检测传播等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在选择细胞生物学作为自己的专业之后,在昆山杜克大学全球健康助理教授、全健康研究实验室副主任Sajid Umar博士的研究组与在天津大学的暑期研究经历让她有了丰富的实验室研究经验,拥有一个自己的、关于病毒的田野研究的想法也越发强烈。而指导教授给予的研究经费和丰富的自由度无疑是对她想法的最大支持。
对于研究课题,Semin有着自己的想法。对研究课题感兴趣自不必说,一个符合本科生科研水平,能够在有限时间内得到可评估结果的方向更加重要。这也是她最终选择这次研究所关注品种病毒的原因。病毒引发的呼吸系统疾病在宠物中非常常见,使得收集样本不过分困难,对病毒的确定和遗传信息测序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相比其他类型也为低。尽管在上海附近地区没有过针对该种病毒的调查,但是在北京和杭州都有类似的循证研究,这也让他们能够更有自信地审视和比较自己的研究结果。
工作在两条道路上稳步进行着。在校园里,团队成员们用课余饭后的时间泡在实验室检测病原体,测序病毒遗传信息;在围墙外,他们走遍昆山和太仓的宠物医院和诊所,敲开每一扇并不确定的门。随着同学们离开学校的距离越来越远,地图上的收藏点越来越多。他们和诊所的沟通愈发熟练,实验室中的工作也按部就班地进行着。
懿希和Semin在实验室(2022年夏天)
不过,事情并非同预想一样一帆风顺。最大的变数无疑是合作的宠物医院。尽管团队对每一个医院都作了详细的样本采集方法的说明和培训,但是总有意想不到的新问题。有些诊所希望团队能够帮助他们研究其他类型的病毒而非他们选定的病毒;有些政所在约定的回访时间无法拿出足够数量的检测样本;而更多的诊所则是在某一次回访之中失去联系,从而使之前的测定工作前功尽弃……比起实验地点的减少更急迫的是意外所带来的开销增加。原本教授给予的研究资金堪堪足够,而现在意料之外的实验增加使得团队亟需寻找新的资金支持。
一个偶然的机会Semin获知了由昆山杜克大学创新孵化器(Dii)提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机会。在同创新创业中心主任任丽琦教授交流后,她知道任教授不仅自己也是家有数猫的爱宠人士,也十分认可他们正在进行中项目的价值。“如果你们对自己的项目很有信心,那么为什么不尝试着申报一下呢?”
最终他们成功申请到了来自Dii的专项资金,额外的资金支持也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他们的资金状况。团队成员之一的方镇堃说,“一开始我和我的组员们都没有想到我们的研究也能成为创新创业项目的一员,不过Dii资金的加入让我们能够购买更多的小鼠用以实验,我们也能够邀约新的宠物诊所加入研究,购买用于对照组的宠物用疫苗,以及分发收集样本需要的物料等物资”。
在2022年春季种下的种子终于在今年结出硕果。他们的研究文章,《中国昆山猫科动物杯状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和系统发育分析》在BMC Virology Journal刊发。经过长达数年的长途跋涉和在实验室的无数个日夜,他们的工作也成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更高效的病毒分析方法,并如预期填补了相关研究在昆山附近地区的空白。
在谈到项目的经验时,团队成员们几乎异口同声地提到一个词,“厚积薄发”。“你无法凭空选择出一个理想的研究课题”,广泛地研究、谨慎地选择,可能才是对本科生科研在他们看来最合理的选择方案。
项目告一段落,团队的三位同学也即将毕业并继续自己的学业或研究。有趣的是团队中的另外两位成员镇堃和懿希都并未选择同研究项目直接相关的研究生项目,但他们也相当珍惜这一段“泡”在实验室的时光。即将选择往生物化学方向深造的懿希说,“尽管未来我的研究可能不再经常和‘湿实验’打交道,但是这一段与不同人说明与谈判的经历无疑是我最难忘的本科经历之一。严谨细微如发丝的实验和走进外部世界的真切体验都可能是一个生物研究的组成部分,也让我在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向时更加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