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如何经营初创企业的过程。从一个简单的想法开始设计自己的产品,然后把它变为现实,接着是如何建立商业模式,如何联系投资者,以及如何开始真正的创业。”
这是昆山杜克大学2024届学生诸弘凯对于他所参与的Startup Go Camp(SGC)创业系列课程的总结,也是课程内容的精准写照。SGC由天使投资人、Inner Journey创始人、NGO爱的代码创始人董科含与昆山杜克大学创新创业中心协同推出,为学生创业者量身打造,针对从0到1的创业初始阶段进行全方位指导,帮助学生启动自己的创业项目。
SGC课程为期六周,每周都有单独主题,内容涵盖创业基础知识、市场需求识别、用户研究、产品构筑与迭代、商业策略,团队管理及寻找融资等核心领域,使参与者熟悉创业由概念孵化到构建商业模式的全过程,并在实践中尝试创建自己的项目。
科含老师常常结合经典商业案例与自身创业经验进行理论讲解,他立足现实的独特洞察也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启发。对于Facebook初创案例的讲解让2027届学生Md. Sohan Mahmud(Trevor)犹感深刻。Facebook最初建立是为了解决哈佛内部人员的联系不便,而如今Facebook已经成为遍布全球的社交媒体网络。在讲述案例的同时,科含老师并未止步于单一案例的分享,而是基于此提出了使Trevor铭记至今的创业理念:世界上所有生意都从解决问题开始,创业者需要找到一个问题并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它。
除了商业理论与经验,具体商业技能的教学也使学生受益匪浅。2027届学生吴一凡印象最深的是科含老师对MVP(最小可行商品)的讲解。在完善MVP获取用户反馈的过程中,为了得到最真实的反馈,仅仅通过发放问卷是不够的。不仅问卷的内容需要精心设计,一对一与客户的沟通与用户数据监测也是应当使用的方式。在力求与现实商业环境接轨的课程设置下,学生会将这些课上学习的技能迅速投入实践。第三节课上的课堂活动是组队设计一份包含目标、功能列表和验证指标的MVP计划,要求学生寻找现实中的商业机遇,真正去做市场调研、用户画像等等工作,着手构建自己的项目,而这次课堂活动也成为了许多小组最终项目的起点。
课堂之外,每周四小时的Office Hour成为科含老师与三分之一的受访学生公认的最为印象深刻的课程设置。作为教育者,科含老师认为好的教育方式不仅限于课堂讲解,更为重要的是“与学生高质量相处的时光”,实现师生间的深度交流与沟通,这也正是Office Hour的目的。
交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出于对他人负面评价的担忧,他们有时会害怕说出自己的想法。“他们可能担心自己的想法被别人认为很傻,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是这么起步的。”
对于学生的想法,科含老师总是予以鼓励并希望学生进行更多探索,从产品搭建、营销策略等具体方面给出实际建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改进方案。随着相处时间的累积,科含老师可以感受到学生逐渐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他们开始与我分享更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能感觉到。这是我的教育生涯中最奇妙的时刻。”
六周的学习与合作使学生结识了许多具有相同兴趣的同龄人,他们收获了友谊,也有许多人成为一拍即合的创业伙伴,在暑假继续搭建着自己的项目。与校外科技公司合作展开的实地考察更将这种交流与联结延伸到校园之外。通过近距离走访公司和与企业创始人的面对面交流,学生从第一视角了解到现实生活中的商业运营经验,同时拓宽自己的交际网络。
“我们希望Startup Go Camp打造成为一个社区和枢纽,让成员挖掘创业文化,然后决定是否要真正从事创业,这也是我们开办这个项目的初衷与希望。”昆山杜克大学创新创业中心副主任任丽琦博士如是说。以创业为纽带,SGC联结着同样怀揣创业梦想的人,在创业道路上携手并进。
作为InE框架下开设的第一个创业系列课程,SGC取得了相当亮眼的成果。学生给课程的评分高达90.4分,私下也多次表达对这门课程的喜爱。
参与SGC的众多大一新生更令任丽琦博士感到欣喜。“我很开心看见他们已经开始学习创业并有了自己的创业想法……希望这个项目能成为InE与新生接触的渠道,也希望新生们能加入这个项目,共同开发未来的项目,将更多创新想法带到DKU创新孵化器(Dii)等其他项目中去。”
SGC课程的结束并非是学生们创业尝试的终结。在这个暑假,Trevor和队友将继续为创建自己的B to B交易沟通平台而努力,吴一凡会与队友一同搭建构想中的笔记在线分享网站,更多学生也正为自己梦想中的项目而努力。对他们而言,SGC不仅仅是知识与经验的讲授,更是一次自我探索的契机。正如任丽琦博士所说,“我们的目标是探索你的内在精神,探索文化,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成为一个团队合作者,或者变得更喜欢创新。这可能会影响你的未来。”
对于科含老师来说,Startup Go Camp亦是弥足珍贵的尝试与探索。DKU学生的热情、创造力与快速学习能力伴他完成了在大学以全英文形式授课的首次尝试。他在结课后编辑的朋友圈结尾便是对这段探索的最好注解,“相信这只是开始,未来会有更多创新在这里涌现。”